(一)涂料用硝化棉技术规范见表1。
表1
型号 | 规格 | 含氮量 (%) | 粘度范围(S) | ||
A法 | B法 | C法 | |||
L | 1/8 | 10.7~11.4 |
|
| 1.7~2.8 |
1/4a |
|
| 3.1~4.9 | ||
1/4b |
|
| 5.0~8.0 | ||
1/2a |
| 3.0~6.0 |
| ||
1/2b |
| 6.1~8.4 |
| ||
1 |
| 8.5~16.0 |
| ||
5 | 4.0~7.5 |
|
| ||
H | 1/32 | 11.5~12.2 |
|
| 0.6~1.0 |
1/16 |
|
| 1.1~1.6 | ||
1/8a |
|
| 1.7~2.2 | ||
1/8b |
|
| 2.3~2.8 | ||
1/4a |
|
| 3.1~4.9 | ||
1/4b |
|
| 5.0~8.0 | ||
1/4c |
|
| 8.1~10.0 | ||
1/2a |
| 3.0~6.0 |
| ||
1/2b |
| 6.1~8.4 |
| ||
1 |
| 8.5~16.0 |
| ||
5 | 4.0~7.5 |
|
| ||
10 | 8~15 |
|
| ||
20 | 16~25 |
|
| ||
30 | 26~35 |
|
| ||
40 | 36~50 |
|
| ||
60 | 50~70 |
|
| ||
80 | 70~100 |
|
| ||
120 | 101~135 |
|
| ||
200 | 135~219 |
|
| ||
300 | 220~350 |
|
| ||
800 | 600~1000 |
|
| ||
1500 | 1200~2000 |
|
| ||
注:“A法”、“B法”、“C法”表示硝化棉溶液质量比,浓度分别是12.2%、20.0%、25.0% 。 |
命名:H1/2 EA(高氮量1/2秒含酒精的硝化棉)或H1/2 IPA(高氮量1/2秒含异丙醇的硝化棉)
(二) 产品特点
2.1 H型
形成的膜坚硬;溶剂比“L”型挥发更快;易于被醇、芳香族及脂肪族溶剂稀释;更优异的机械性能。因H型更容易被酯类溶剂溶解,故也叫酯溶性硝化棉。
2.2 L型
形成具有热塑性的膜;可用大量的醇(特别是甲醇和乙醇)溶解;易于被芳香族溶剂稀释;能解决特殊要求配方问题,如需大量醇类稀释剂的涂料、低气味涂料(印刷油墨)、凝胶型浸渍涂料及热封性涂料。因L型容易被醇类溶解,故也叫醇溶性硝化棉。
2.3 产品命名
H1/2 EA(高氮量1/2秒含酒精的硝化棉)
H1/2 IPA(高氮量1/2秒含异丙醇的硝化棉)
批号后面采用不同的字母区分棉浆硝化棉和木浆粕硝化棉,例如:
H1/2×××A(表示高氮量1/2秒含酒精的棉浆硝化棉)
H1/2×××B(表示高氮量1/2秒含酒精的木浆粕硝化棉)
(三) 产品的包装
产品包装分内包装和外包装。内包装统一采用低压高密度聚乙烯防静电吹塑薄膜袋;外袋包装有复合纸袋(即复合塑料编织袋)、瓦楞纸箱、复合纸桶及钢桶。
(四) 产品技术安全说明书(MSDS)
见MSDS文件夹。
(五)产品用途
广泛应用于木器涂料、金属涂料、油墨、纸张涂料、皮革涂料 、指甲油、白炽灯及赛璐珞等。
(六) 产品的使用与贮存
6.1 转运措施 :
硝化棉的转运一定要万分小心,装卸时要采取措施防止碰撞;如果是用托盘转运,则托盘上的货物要用合适的带子或薄膜缠牢固,对于复合纸袋要注意不能被锐利的硬物划破,要避免硝化棉包装任何形式(如滑动)摩擦;
对桶装硝化棉应使用专用的搬运车,如沿对角线的桶轮缘滚动,则应在地上垫上防滑防火花的橡胶皮。
6. 2 使用中的预防措施:
6.2.1 现场的操作人员应穿戴阻燃防静电的服装;
6.2.2 被硝化棉及其溶液弄污的工作服是引起严重火灾的根源,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干净的工作服;
6.2.3 现场存放的硝化棉数量不应超过当班生产所需的数量,硝化棉的包装应使用时才能打开,以防硝化棉干掉;
6.2.4 生产现场严禁烟火,要避免任何由于摩擦、撞击可能产生火花的过程;
6.2.5 只能用青铜或其它有色金属工具来打开盛装硝化棉的金属桶盖;
6.2.6 向外倾倒出硝化棉之前,应包装内衬的聚乙烯内袋的上部拉出并反卷套在外包装的上沿上,然后小心地清空硝化棉,清完硝化棉的内袋应重新放回外包装内封好,送到专门清理硝化棉包装的场地进行清理。
6.3 消防
6.3.1 水是最有效的灭火剂,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量;
6.3.2 含醇硝化棉的燃烧速度与醇本身相当,而硝基漆片的燃烧速度更快些;
6.3.3 我们建议在库房内安装自动雨淋系统;
5.3.4 钢桶装硝化棉发生火灾时,桶内会产生较大压力而将桶盖冲开,燃烧的硝化棉会飞到十几米以外,进行消防作业时应在安全距离以外;
6.3.5 硝化棉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及一氧化碳有毒气体,现场人员应穿戴好保护装置和防护服装